《一课经济学》带来了什么
一课经济学
《一课经济学》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•黑兹利特专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。全书包括三大部分26章,以一堂课的形式,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涉及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问题,例如公共建设工程、税收、政府信贷、就业与失业、关税、最低工资、进出口、价格体系、房租管制、工会、最低工资、利润、储蓄、通货膨胀等,以最简单的阐述方式,向读者逐次解读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背后的真相、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。
同时,针对那些广为流传的经济理论或学说中存在的谬误,黑兹利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、批驳,从而帮助社会大众更了解经济世界运作的法则。
凭着敬畏之情拜读这本书,最后可谓是失望之极。
作为一个业余的经济学者,我用最平民化的理解去理解亨利的行文。但但凡受过良好的九年义务逻辑教育的中国人,都会发现文章多处不能自圆其说,前后矛盾及犯着自己列举的错误。一个有良心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让自己做出这种事的。我可以肯定,亨利是一个智慧很高的人,所以做出这种事靠的是他那黑掉的良心,做着为自己利益的事。
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文字还能成为经典呢?可能这正是时代权益者的共同利益。愚民政策的最高使用技巧就是提倡民主。这就是民主时代的最有力的佐证。只要说着为人民服务的话,愚民就成功了一半;另一半就是愚民对愚民说着为人民服务的话。于是《一课经济学》就火了。
没图你说条毛!
”经济学的艺术,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法案或的即期效果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;不仅要关注政策给某一群体带来的后果,更要追踪给所有群体造成的后果。”
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会相信自己能理解到的现象解释。例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鸠UP沉淀——堪舆学。我不在这里讨论堪舆学的科学性,因为所谓的科学性我就已经不能证明其科学性了;我的重点是只要你提到一点我懂的,我就会相信那些我听不懂的。
《一课经济学》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。全书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上述那个引用。那是个真理(以我的理解能力)。以下这几点也是真理:
社会上可做的工作是有限的。(亨利在说这是错误的思维,因为……)
工作会创造出工作。(用科技代替人力的最根本优势。)
(价格上涨的)真正的原因是商品匮乏或货币过剩。(初中政治课必修内容。)
总之,现代世界中的“储蓄”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。(这个观点确实很有前瞻性。)
提高工资的最佳手段是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水平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条:
当我们专注于某个单一经济群体时,看起来可能是千真万确的许多事情,在转而考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每一个人的利益时,漏洞百出。
相当漂亮的“为人民服务”。以片面的说法,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,传递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态度。可是他并没有真正教会我们要“全面”地看问题。真实的背后,又是单一利益的漏洞。
以人类的能力,没有办法可以做到满足全人类利益的事。每一件事,对每一个人都存在三个程度的价值:
- 好
- 中
- 坏
其中的数据图符合马鞍图。而影响到自己的事,往往也符合马太定律。 人类无法满足全人类的原因是,人类有思维。利益是从思维出发的;这是一种数据与主观感情的集合体。所以人类也无法“全面”地对待问题。
虽然无法“全面”,但不代表不能客观对待问题。具有中国特色的“代表最广大人民”的说法肯定是不客观的,因为“真理往往掌握在小数人的手里”,代表就是主观意识的代表;而亨利的“消费者”权益论也是主观的好坏。那到底何为客观呢?与本文无关。
继续黑。
假定我们设立的关税壁垒很高,完全是禁止性的,让人根本不可能从国外进口商品。
在理论的学习上,极端的假设是很正常的学习方法。可是《一课》并不把假设当作是学习理论的方法,而成为了自己结论的原因。从极端的推断出,多元的现实中,以前及现在的处理是错误的。
有识之士没办法在短短几周之内吃透想着的主题。
“有识之士”定义上出现大问题。乌合之众被推崇为“有识之士”的代表。拉拢亲切感、排挤真正的有识之士,继续愚民。
关系比其它的时期更为“正常”。就算当时的价格关系相当“正常”,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无视此后30年以来生产和需求善发生的巨变,同时认为这种价格关系应该继续维持下去?
在谈到国有控权的时候,开始提出“市场的自由调整就能产生最优秀的价格等市场要素”的论点,减少国家对人们(市场)的控制。
通常必然要放手让一些旧的产业萎缩或衰亡。
该淘汰的就应该被生态而淘汰。达尔文生态调整论入脑。
每位消费者除了持有一定数量的钱币,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票券或“额度”才能买到东西。(政府扩大商品调控。)
极端地放大政府调控的力度,引出不现实的结论来论证现实问题。
简单地说,你用失业取代低工资,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而没有相当的补偿。
上调最低工资,的确是有违市场规律。但在法律未完善和资本主导的市场里,维持纳什均衡的力量要有上帝之手。
如果储蓄是一种罪过,不储蓄当然就是一种美德。
非黑即白,似乎是小孩子无理取的闹。
我们今天面对的主要问题,不是经济上的,而是政治上的。
在谈到经济学家为何看到问题还不去解决,原因就是我没有能力。
《李!狗!嗨!》第一季提到:
日文中,只有四种职业会被称为先生:
教师;教学人们知识。
医生;治好人们的病。
律师;定义人们正义。
政客;帮助人们赚钱。
人会对帮到自己的人表示谦逊。
如此一来,作者以“经济学者”的身份,完美地上演了自导自演的《我不是受益者》大电影,掌声不从一处来,简直可喜可贺。
那些政治人物对这本书三十多年前就给出的教训似乎什么都没学到。
多年之后,发觉愚不到真正聪明的政客,经济学家还没赚得到钱,再用舆论逼一下吧,可谓死蛇烂鳝。
前几天听到《罗辑思维》在卖这本书,感觉我要火了。